换肤
当前位置: 首页> 精选百科> 贺兰山岩画

贺兰山岩画

书法字画 宁夏回族自治区 其它

名称:贺兰山岩画

发行日期:1998-09-23

齿孔度数:P12

面额:300.00元

版别:胶印

印刷厂:河南省邮电印刷厂

详情

1998年9月23日,为了宣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,信息产业部发行了《贺兰山岩画》特种邮票,全套3枚。

故事

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,由乌兰布和沙漠、腾格里沙漠、卫宁北山、银川平原相环绕,纵横绵延250余公里,北抵黄河,南至胜金关,山势雄伟险峻,连峦峭耸,萦塞极天。据《清史稿·地理二十五》载:“贺兰山在旗东,土人名阿拉善山,山有树木青自如马。北人呼马为‘贺兰’。”此既为“贺兰山”一名的来历。山为南北走向,海拔2000米至2500米。它是由震旦纪花岗岩至第三纪砂岩组成,岩壁陡峭,怪石嶙峋,气候宜人,构成了巍峨壮观、雄伟浑厚的塞外自然景观,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。

贺兰山西坡较缓,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,东坡陡峭,山势雄伟,高差较大,构成一道天然屏障,从而削弱了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,阻截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,也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,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气候、水源、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别,成为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,是温带荒漠草原与荒漠、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,也是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分界线。贺兰山也是我国农耕民族和猎牧民族的交界地带,历史上曾有猃狁、姜戌、匈奴、乌桓、鲜卑、柔然、突厥、回鹘、吐蕃、党项、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狩猎放牧,生息繁衍,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,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。

岩画,这些刻写在石头上的历史画卷,就是这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。它们是放牧人在休息的间暇,信手雕凿,随意而刻。它没有固定的创作环境,也不一定去表现完整的故事,仅是单独的场面,是放牧者日常生活的再现,是一种隋绪的自然表露。但它更贴近下层的普通百姓,更有原始感。它们如同历史的卷佚,凝结着先民们的智慧和艺术的灵光,成为我们考察古代文化最珍贵的形象资料,对于研究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史、艺术史、科技史以及民族民俗、地方风情、宗教文化等,都有重要意义。

贺兰山岩画,发现于60年代末期。经考察,贺兰山岩画大部分是春秋战国以来北方游牧民族所创作。其分布多在贺兰东麓山坡地带的山口悬崖峭壁上,以及贺兰山腹地的山石之上,质地坚硬,岩面光滑,能够抗拒自然界的风吹雨淋,剥蚀风化。现已发现的主要岩画点有20多个,北自石嘴山的麦汝井、树林沟、黑石峁、悲菜沟、归德沟、大小西峰沟、白虎沟、插旗口、贺兰口、白芨沟、苏峪口、回回沟、广武口、四眼井、芦沟湖、石马湾、黄羊沟、大麦地,南到中卫县北山的大通沟、老虎嘴沟等。贺兰山的众多“岩画”,只有白芨沟的是用颜料作画,其他的都属于岩刻。贺兰山岩画从内容、制作方式上可分为南、中、北三个部分。南部岩画以战争、狩猎为主题;中部岩画以人面像、类人首的丰富多变而闻名;北部岩画则以动物形象取胜。据统计,岩画总数约在万幅(组)以上。其内容和题材十分丰富,有游牧狩猎、天神地祗,有多姿多彩的森林草原动物,有变化多端的人面像、神像,以及刀、斧、石索、陷井、车辆等工具图形。其内容上至天文,下至地理,山川、河流、舞蹈、战争,包罗万象。其中尤以神话传说、生殖崇拜的岩画更引人注目。这种传情达意的简洁画作,正是游牧民族现实生活、所思所想及民情乡俗的反映,是人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晶,是中华先民的伟大创造,表现了他们那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追求,再现了他们那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。因此,岩画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一部史诗,是他们生活劳动的一部百科全书。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、宗教史、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。

1998年9月23日,为了宣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,信息产业部发行了《贺兰山岩画》特种邮票,全套3枚。

(3-1)为“人面”。画面上的人面像(太阳神),虽然由于大量拓印而被墨汁所染,但其线条还是明确的,轮廓亦分明,当阳光照耀时有一种神秘之感,是岩画中之珍品。

在贺兰口、苏峪口一带的岩画则属于贺兰山岩画的中区,其代表作品是以人面像、类人首的丰富多变而闻名于世。一幅幅气势非凡、绚丽多彩的人面像罗列于山石之上,形成了壮观的脸谱长廊和多种符号系统,堪称古代游牧民族艺术的荟萃之地。这里的岩画,呈立体分布,从山脚到山顶随处可见,再现了古代牧人的生活情趣,反映了他们的情感和愿望。虽然岩画经历了长时间的岁月苍桑,由于岩画线条形象朴实粗犷,并采用磨制法,至今仍清晰可辨。那些雕凿于山石险峻之处的神灵岩画,则是自然力的人格化,是先民屈服大自然的威力:乞求神灵保佑的心理反映。

(3-2)为“射猎”。画面上的射猎图,刻画一头被箭射中的野羊,意味着狩猎已取得效果,获得了成功。

贺兰山南部岩画以中宁县黄羊沟、中卫县北山大麦地和大通沟为代表。岩画一层层一排排分布在山石南坡,显得十分壮观。有战争的搏斗场面,有射虎的惊险画面,有牧歌式的牧场生活场景,生活气息十分浓郁。

(3-3)为“公牛”。画面上的公牛图,位于北端的西峰沟内(现已被当地农民盖房取石炸掉),高34厘米,宽48厘米,下距地表2米。线条轮廓,通体阴刻,决非一日之功。

北区岩画多分布在贺兰山东麓的冲积扇上,分布零散,满山遍野,基本上在向阳一侧的黑色岩石上。岩画以个体动物为主,有虎、豹、狼、狗、鹿、鸡、马、羊,还有骆驼、犀牛和大象的图案。

本套邮票正是抓住了每一部分岩画的典型代表为素材,概括了贺兰山岩画的基本成就。

推荐

     

©2019-2024 jybk.tech ALL RIGHTS RESENED. 京ICP备19037151号-4